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对其进行准确排查至关重要。以下是排查麻疹病的相关专业流程及要点:
一、流行病学史询问 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流行病学情况。了解患者在发病前7至21天内是否有麻疹患者的接触史,比如是否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接触过已确诊为麻疹的病例。同时,询问近期是否到过麻疹流行地区旅行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麻疹的可能性有重要提示作用。
二、临床症状观察 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麻疹通常有较为典型的症状发展过程。 - **前驱期**:一般持续3至4天,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逐渐升高,常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结膜充血、畏光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还可能出现柯氏斑,即在口腔颊黏膜处可见直径约1毫米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这是麻疹早期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 **出疹期**:在发热3至4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可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压之褪色。出疹期间患者体温持续升高,可高达40℃左右,全身症状也会加重。 - **恢复期**:出疹3至5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消退后会留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随之减轻。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确诊麻疹病起着关键作用。 -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特异性IgM抗体,若在出疹后3天左右检测到该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对麻疹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可检测麻疹特异性IgG抗体,通过观察其滴度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如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确诊。 - **病毒学检查**:可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尿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或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麻疹病毒核酸。病毒学检查结果若为阳性,则可明确诊断为麻疹病毒感染。 通过以上从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到实验室检查等一系列较为全面且专业的排查流程,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为麻疹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