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以下是关于麻疹病的处理相关内容:
一、诊断方面 一旦怀疑出现麻疹病例,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比如是否接触过麻疹患者、近期有无去过麻疹流行地区等。临床症状上,典型麻疹一般会经历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前驱期常表现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柯氏斑)等症状,此阶段柯氏斑对于麻疹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出疹期多在发热3 - 4天后出现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恢复期时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疹退后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此外,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测麻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确诊。
二、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麻疹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并预防并发症。 - **发热处理**:当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冷敷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或用温水擦拭全身。若体温超过38.5℃,可适当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引起瑞氏综合征。 - **咳嗽、咳痰处理**:若患者有咳嗽、咳痰症状,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 **眼部症状处理**:对于眼结膜充血、流泪等眼部症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必要时可应用滴眼液减轻不适。
三、隔离与护理 麻疹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从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若合并有肺炎等并发症,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因此患者确诊后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隔离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注意患者的皮肤、口腔等清洁护理,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促进患者康复。
四、预防措施 预防麻疹至关重要,主要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实现。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合适的年龄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通常初种年龄为8个月,复种年龄可根据具体情况在18 - 24个月等进行。对于未接种过疫苗且有麻疹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可在接触麻疹患者后72小时内给予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等做好个人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