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炎是一种因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导致胆汁成分在肝脏内和肝外胆管系统内淤积,进而引发肝脏损伤的疾病,可能是肝细胞病变、胆管病变、胆道梗阻、黄疸等原因导致,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进行治疗。
1、肝细胞病变:像病毒性肝炎感染肝细胞后,除了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外,还可能干扰胆汁的合成、转运等环节,使得胆汁排泄不畅,从而引起胆汁淤积。此外,药物性肝损伤也较为常见,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代谢过程中,可能损伤肝细胞,破坏胆汁分泌与排泄的正常机制,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改善胆汁淤积情况。
2、胆管病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造成胆管上皮细胞损伤、胆管狭窄甚至闭塞,阻碍胆汁正常流出,胆汁就会淤积在肝脏内。还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它会致使胆管出现进行性的纤维化、狭窄,同样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汁淤积。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可能会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来进一步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减轻胆管的破坏。
3、胆道梗阻:胆结石是常见原因之一,当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结石后,结石可能阻塞胆管,使得胆汁无法顺利通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胆汁只能淤积在胆管和肝脏内,长期积累就会引发肝脏炎症反应。另外,胰头癌、胆管癌等肿瘤性疾病,随着肿瘤不断生长,压迫或侵犯胆管,也会造成胆道梗阻,出现胆汁淤积情况。对于胆结石引起的梗阻,可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者手术取石(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术等)等方式解除梗阻,恢复胆汁正常排泄。
4、黄疸:这是较为突出的表现,由于胆汁淤积,其中的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反流进入血液,使得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患者的皮肤颜色会逐渐变黄,尿液颜色也会加深,呈浓茶样,而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样。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它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的黏稠度,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减轻胆汁淤积对肝脏的损害,缓解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胆汁淤积性肝炎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