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就诊科室:
相关推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怎么回事怎么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出血倾向,发病原因包括药物因素、病毒感染、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疾病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血浆置换、脾切除、新型疗法等方法改善。一、发病原因1、药物因素:患者可能因治疗其他疾病而服用激素类药物,这可能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影响血小板的数值。通常,在停止服用药物后,这种情况可以得到缓解。2、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病毒感染,进而引发血小板减少。例如,EB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风疹、麻疹、水痘等疾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这些病毒可能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白血病:长期接触电离辐射、遗传因素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白血病,进而引发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改变和血小板异常。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5、其他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二、应对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初诊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够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降低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升血小板数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输注丙种球蛋白适用于急性发作或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丙种球蛋白能够中和血液中的抗体,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同时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进血小板生成。2、血浆置换: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机器将患者血浆中的有害抗体和其他异常成分去除,同时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以达到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的目的。3、脾切除: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血浆置换或输注丙种球蛋白效果不佳的患者。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切除脾脏能够显著降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升血小板数量。4、新型疗法: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适用于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生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需要关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江东向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严重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疾病症状较轻且治疗效果较好,则不严重。反之则严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是因为患者基因突变、环境刺激等原因诱发,该疾病症状可表现为皮肤淤青、出血、鼻血等。如果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如使用药物静注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若治疗效果好,患者身体恢复较好,这种情况不严重。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可能会出现脑出血、休克等后果,这种情况通常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严重。
张明辉
主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相关专家

黄子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耳鼻喉科

石凯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肾病科

李波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中医科

刘树生 主任医师
安国市中医院
中医科

银河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