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人数不足10人 - 健康23网
发布时间:2022-10-20

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有专家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力占到60%。一个人体质比较好,实际上多半还是因为个人生活比较规律和健康。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在健康数据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

我国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展开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从之后的三次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9.48%这一数据,比2012年的8.8%提高了0.7个百分点,比2008年的6.5%提高近3个百分点。

但9.48%这一比例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仍不足10人,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卫计委发布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

基于“知识-行为-技能”理论模式,健康素养水平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等3个方面。2013年,我国居民在这3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为20.4%、10.6%、12.5%。这表明,居民要知晓健康知识与理念相对较为容易,但要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掌握健康技能较难。

从公共卫生问题出发,健康素养水平评价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和健康信息6类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曾表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然较往年有所提高,但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素养与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慢性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2011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前4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这些均属于慢性病。1973~2009年,慢性病占中国人群死因构成的比例,由53%上升到85%。慢性病剧增主要缘于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不健康。

此外,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信息也是居民健康素养中的短板。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发布的2014年上海市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百姓在治病防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盲区”和“误区”。

具体说来,41.0%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只有19.1%的市民知道结核病可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传染他人。当问及“OTC”所代表的含义时,24.7%的市民误认为是处方药标志,3.5%的市民误认为是保健品标志,36.8%的市民表示不知道,正确选出“非处方药标志”的市民比例仅为35.0%。

而在安全与急救方面,39.8%的市民未掌握“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应急处理”方法,31.6%的市民不知道抢救触电者时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23.3%的市民不知道抢救煤气中毒人员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14.3%的市民尚未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

对于健康“四大基石”,即“适量运动、合理营养、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前3条市民认知率均高达八成以上,但选择“心理平衡”的市民比例不足六成。

石家庄市于2012~2013年开展的“石家庄市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也显示,一些问题正确回答率极低,“关于骨质疏松的正确理解”一题中,正确回答率仅为0.9%。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刘卫红介绍,调查凸显出人们在健康基本知识方面的问题:一、不知晓多脏器的正确位置及作用,二、不了解如何运动才科学合理,三、对于传染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韩铁光指出,国民如能对健康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并切实改变自身行为,将远离疾病困扰,有力维护自身健康。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很多也是由于国民健康素养尤其是医疗常识素养缺乏,对健康、疾病及生命没有正确认识,对医疗处置既不能正确理解,又对治疗期望值过高,极易对医疗结局的不如意产生意见,医患若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会导致医患矛盾加深。因此,要尽快提高国民健康素养。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并要针对目标人群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方面,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刘卫红表示。

白书忠认为,在社区开展营养与健康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对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民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很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图片来源:CFP)

友情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相关推荐
什么是阿米巴食脑虫
     阿米巴食脑虫,学名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隶属于叶足纲、裸变总目、阿米巴目、棘阿米巴科。在形态结构方面,阿米巴食脑虫具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7微米至20微米,可借助伪足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253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阿米巴虫怎么治疗
     食脑阿米巴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人体后引发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其治疗的相关内容。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为食脑阿米巴虫感染,应立即展开治疗。治疗方案通常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它能通过与真菌细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589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确诊
     食脑虫,医学上称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确诊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一、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较为典型的症状。早期可能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类似脑膜炎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颈部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507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治疗
     食脑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后可引发严重疾病,治疗较为复杂,以下是其常见治疗方式及相关要点。一旦确诊为食脑虫感染,通常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首先是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抗阿米巴药物有两性霉素B等。两性霉素B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它能够作用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446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才可以杀死
     食脑虫,医学上称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致病性原虫,可引发严重的脑部感染,致死率颇高。要将其杀死,需采取多种有效的专业手段。在自然环境中,食脑虫主要存在于温暖的淡水水域,如湖泊、河流、温泉及未经妥善处理的游泳池水等。对于这类可能存在食脑虫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766次浏览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