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原来是给女性上“酷刑” - 健康23网
发布时间:2022-10-16

很多人都知道高跟鞋穿太久会对下身各部位带来损伤,但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表明,长期穿高跟鞋会触发轻度炎症,引发一系列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跟儿越来越高、细

自15世纪以来,高跟鞋鞋跟的高度与日俱增。它最初面世于法国,男性最早穿用,因为鞋跟稍高,骑马十分方便。到16世纪末,高跟鞋成为贵族时尚品,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想要让自己看来更自信、权威,因此要求鞋匠为他的鞋装上4寸(约13厘米)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示其尊贵身份。这一时期,高跟鞋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17世纪,女性也开始穿高跟鞋,为了显示优雅,她们的鞋跟更纤细,鞋身更修长。当时,法国皇宫中的女人脚下的鞋跟皆高于3寸(10厘米)。随后,受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影响,此后100多年,男人和女人基本上都不穿高跟鞋。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把高跟鞋跟“性感”联系起来,它又在女性穿戴文化中迅速流行。

如今,现代高跟鞋的设计越发大胆前卫,款式各异,尖头鞋、鱼嘴厚底鞋、坡跟鞋、马蹄鞋等层出不穷,鞋跟的角度也越来越大,脚踩20厘米的“恨天高”也十分常见。但不变的是,仍以“高”、“细”为美,且越来越受欢迎。调查表明,英国女性所穿的高跟鞋高度为全球之最,平均高度为3.3英寸(约8.38厘米)。其中,10%的英国女性一周中至少三天穿高跟鞋。美国足外科协会的数据显示,73%的女性已经患有与高跟鞋有关的疾病,但42%的女性表示她们不会因为穿高跟鞋不舒适,而放弃高跟鞋。

违反人体构造,老穿伤全身

高跟鞋为女性的美丽加分,但背后却有损害健康的代价。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理学专家们研究表示,穿高跟鞋时间久了,会减损肌肉力量,造成损伤。此前也有研究表明,穿高跟鞋会导致锤状趾(脚趾会永久弯曲),肌肉疲劳,骨关节炎等。 高跟鞋的设计并不符合人的身体构造,长时间穿着它,是对脚、腿、膝、腰的一种“酷刑”。

鞋跟越高,前脚掌承受的压力越大,重心不平衡,会造成脚踝扭伤变形;脚拇指受到鞋口的挤压,易出现甲沟炎、拇指外翻、脚底鸡眼等。此外,足跟部与地面的接触增加,小腿肌肉和跟腱处于短缩状态,久而久之,会出现跟腱挛缩等。这意味着,有一天当我们穿平底鞋或光脚在平地走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疼痛,甚至会站不起来。英国的研究发现,每周穿五次高跟鞋的女性,在两年时间内小腿肌肉缩减了13%。

穿高跟鞋,会因为重心前移,膝盖受压过度伸直,随之受到损伤。研究显示,穿高跟鞋行走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平均增加23%。这会加速关节磨损和退化,引发膝关节炎。同样,重心前移使得椎间盘组织、腰椎周围的肌肉受力增加,使其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会导致腰骨痛及腰肌劳损、甚至腰椎间盘实出等。髋关节、脊柱等也会有损害,严重者还会出现脊柱侧弯,甚至坐骨神经痛等。

除了以上因穿高跟鞋带来的常见损伤,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教授戴维•阿古斯在撰写的健康著作《长寿指南》中指出,长期穿高跟鞋会触发轻度炎症,某些炎症与心脏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糖尿病有关系,从而增加患癌风险。癌症可以通过DNA中编码损坏基因,但炎症会损害DNA或阻碍其自然修复过程,增加患癌风险。所以,尽管高跟鞋实际可能不致癌,但无意中阻碍了自己的天然抗癌能力。

由于长期的摩擦,穿高跟鞋的确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反应,但他认为这些炎症和癌症等疾病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证实。高跟鞋还可能会对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影响,但对运动系统危害最为严重。

穿高跟鞋要限时限高

女人是高跟鞋的忠实拥戴者,高跟鞋是美的一种象征,在重要场合,需要它来点缀。但能让她们不顾风险地穿高跟鞋,一是源于她们追求时尚美丽的强烈动机。二是,社会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缺乏包容。过分追求统一,导致娇小的人会在乎自己的身材。三是,个人缺乏自信。个性成熟的人,不会盲从他人。他强调,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美,唯有健康与活力才是真正的美。

为了减少高跟鞋给身体带来的损伤,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选购合适的高跟鞋。鞋跟高度最好在3厘米到5厘米之间;选购鞋头较宽松和鞋跟较粗的高跟鞋,使压力尽量平均分布;前脚掌的位置最好有用来缓冲的软垫,如果没有,可在脚前掌或脚跟处放置软鞋垫,减少脚底受压。

其次,合理控制穿鞋时间。尽量少穿高跟鞋,每天穿高跟鞋的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正在发育中的女孩,或者有腰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好不穿。对需要在工作场合常穿高跟鞋的人来说,可在办公室备一双舒适的平底鞋,与高跟鞋交替穿着,让脚部偶尔放松。

最后,适当按摩。一天下来,可以给足部做一些按摩。比如,用手搓按脚部的疼痛部位,或者使劲勾脚背,膝关节尽量伸直绷紧,感觉到跟腱循序渐进地被拉伸,建议持续5分钟左右。

友情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相关推荐
什么是阿米巴食脑虫
     阿米巴食脑虫,学名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隶属于叶足纲、裸变总目、阿米巴目、棘阿米巴科。在形态结构方面,阿米巴食脑虫具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7微米至20微米,可借助伪足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253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阿米巴虫怎么治疗
     食脑阿米巴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人体后引发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其治疗的相关内容。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为食脑阿米巴虫感染,应立即展开治疗。治疗方案通常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它能通过与真菌细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589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确诊
     食脑虫,医学上称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确诊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一、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较为典型的症状。早期可能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类似脑膜炎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颈部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507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治疗
     食脑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后可引发严重疾病,治疗较为复杂,以下是其常见治疗方式及相关要点。一旦确诊为食脑虫感染,通常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首先是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抗阿米巴药物有两性霉素B等。两性霉素B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它能够作用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446次浏览
2025-07-11
食脑虫怎么才可以杀死
     食脑虫,医学上称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致病性原虫,可引发严重的脑部感染,致死率颇高。要将其杀死,需采取多种有效的专业手段。在自然环境中,食脑虫主要存在于温暖的淡水水域,如湖泊、河流、温泉及未经妥善处理的游泳池水等。对于这类可能存在食脑虫
王超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766次浏览
2025-07-11